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

淺談各家單眼系統之 Canon

當今談到數位單眼,很多人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是 Canon,再不然就是 Nikon,此二者就是目前數位單眼的老大和老二。Canon 和 Nikon 過去的輝煌時代我並不清楚,所以我就不自取其辱了;然而目前我所知有關此二者的消息皆來自網路,而且我也不是這兩家用戶自然不怎麼專精,評論內容如有謬誤,歡迎指正並請海涵。


Canon
現今數位單眼銷售霸主,產品線完整,高階鏡頭(L鏡)品質優良,擁有專利 IS(Image Stablizer) 光學防手震技術,最重要的是它是少數能自行生產感光元件之數位相機廠,且 CMOS 感光元件低雜訊表現讓人難以撼動霸主地位。

承襲底片時代命名規則:個位數代表高階系統,雙位數是中階,三位數則是低階機。
1Ds MarkⅡ現今機皇(下一代很有可能這幾年就會推出),135 全幅 CMOS 感光元件,讓 EOS 底片玩家可無痛轉戰數位(焦段不用轉換,廣角段不會變標準段),搭配專業級機身性能,「機皇」一詞當之無愧,當然價格也是皇帝級。
最新兄弟機 1D MarkⅢ,機槍掃射級之每秒十連拍,是攝影記者的最愛,和 1Ds 不同的是僅搭載 APS-H size 感光元件(×1.3),雖稍便宜,但單機身也要新台幣十三萬左右。
5D 的出現讓業餘玩家也能享受135全幅的快感!除此之外,鋁鎂合金機身加上中階性能,讓 5D 甫一上市即造成轟動。有人說機身性能不足,和價位不搭(彩虹代理商單機上市價好像是15萬,水貨九萬,搶錢高手),也因此下一代 3D 或 7D 的傳言一直不斷,不過只要135全幅沒有對手,Canon 就是吃定消費者啦!
30D 定位為中階,機身性能據說和 20D 差異不大,也有聽到消費者對此點的抱怨。
400D 的上市價可說是被 α100 逼出來的:搭配 kit 鏡公司貨 NTD29,990,難得和水貨落差這麼少。此一賣點在於千萬畫素和首次出現在 4/3 系統外的超音波除塵系統,不過據網友的說法,除塵效果無法和 Olympus 相比。

L鏡,代表 luxury,奢華,就是一個字:貴,和 SONY G鏡、Zeiss ZA 一樣。依焦段不同和 IS的有無,L鏡價位也從兩萬至五、六萬不等。
EF鏡,Canon 135全幅鏡頭代號(也可用於數位,只是要焦段轉換),除了L鏡外也有不少好鏡,只是台灣的消費型態總是將L鏡捧上天,以致於網路上有此說法:Canon 非L鏡品質不怎樣,有錢直上L鏡才不會後悔。個人覺得,錢是你的,該怎麼花,你才是老大。
EF-S鏡,為 Canon 的數位專用鏡代號(上次忘了說,SONY的是 DT),EF-S鏡一律不掛上L,不過 17-85 USM IS 可說是 Canon 旅遊鏡皇(當然價格也是皇級)。
除了機身產品線完整,鏡頭產品也是,只要玩 C 家,就不怕沒有鏡頭玩,而且副廠鏡支援度超高,不怕買不到想要的焦段。

優點
總的來說,完整的各級產品線、高 ISO 純淨度與獨特發色(據說適合拍人像,因其膚色表現絕佳)、為數眾多的使用者(代表鏡頭流通佳,不怕買不到、賣不出鏡頭)都可算是造就其霸主的條件,不過事實上,我卻認為 Canon 善用其本身先天優勢,搭配絕佳行銷能力,才能使消費者乖乖掏出錢來又很死忠。也許有人會說我上面那句很酸,實際上不是,而是在稱讚 Canon 啊!因為如果 Canon 產品不佳,怎麼會有人死忠呢?

缺點
最大的缺點就是移焦。Canon 的追焦能力一直是市場上的領先者,由此看來對焦系統應該相當不錯,然而在中、低階機身卻看到不少移焦例子(不論是不是搭配L鏡),因此有人推測可能是 costdown 下的產物。個人覺得移焦問題對於新手來說,是相當具有殺傷力的,因為新手什麼都不懂,不會測移焦的情形下總是會令人怯步,當初 Canon 就是這樣被我淘汰的(話說當初很衝動,等不到 D200 降價時,差點就投入 5D 的懷抱,好險沒有 XD);再說,A機配B鏡不會移焦,難保下次我買C鏡就不會移焦,或是我機身升級D機,也有可能B、C鏡會移焦,想到就頭很大。
另外,除了L鏡外,其它鏡頭都沒有遮光罩,想要,就請多花一筆錢(Nikon 好像也是這樣)。
綜合以上兩點,難怪有人會說 Canon 不照顧中低階使用者。


有人說,問我某某系統好不好時,我都回答:「不錯啊,可以下手」,簡直只是勸敗而已。因為選系統就像感情一樣,很多事是沒有道理的,看上眼就對了。我寫這幾篇(這系列文章後續還有好幾篇呢 XD)只是讓一些人有些概念而已,真正下決定的在於施主啊!因此問我推不推 Canon?喜歡發色、有財力、有135鏡頭包袱(換句話說就是懷有135全幅美夢啦)、高ISO拍照需求、不怕移焦,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不選 Canon 的。

這次就先說到這,我們下次再會啦 XD

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

淺談各家單眼系統之 SONY(Konica Minolta)

每個人都喜歡拍照,想用自己的眼睛為這個世界、為自己留下些什麼,因此出現了照相機。而在這數位化時代,拍照變簡單了:隨拍即看,不用底片、不需沖洗,能在電腦上觀看甚至透過網路分享。

然而 DC 用得愈久,就有些人愈來愈不滿足它們所能提供的畫質與性能了。於是這些年來數位單眼慢慢流行了,它們有更強悍的性能,更美好的畫質,以及殺死新手不償命的淺景深啊!但是市面上百家爭鳴(最好是百家啦),對於想跨入此一不歸路的傻子們來說,實在是相當困惑啊!所以在此斗膽提出各家特點,希望對各位想跳入錢井深的阿呆們有所幫助。


SONY(Minolta or Konica Minolta)
SONY 是 DSLR 新兵,但是實際上 SONY 也曾出過單眼相機,我曾看過網頁介紹,但已經忘了在哪看到了。儘管它是新手好了,但是被併購的 Konica Minolta 可是不容小覷!Minolta 是第一位推出成熟的自動單眼相機的廠商,亦是首創感光元件防震之領導者,目前全球所賣出的 Minolta 鏡頭超過一千四百萬顆,閃光燈技術曾領先群雄。而 SONY 也不是一無是處,發表全球第一台商業化數位相機,動態攝影系統技術領先者,超薄美型數位相機展現其工藝實力。再者,從早期消費型數位相機時代就開始合作的 Carl Zeiss 讓 SONY 在單眼市場這條路一開始就聲勢驚人。

Minolta 單眼系統稱作 Alpha system,採用 Alpha 接環,SONY 沿用之。目前 Alpha system 之數位單眼有中階機 D7D、入門機 D5D 及 Alpha100,其中 Alpha100 為 D5D 之改良機種(而非後繼機種),皆搭載 AS(Anti-Shake, SONY 改名為 SSS, Super Steady Shot)防震系統。感光元件目前全是 APS-C 片幅(對角線長度約是28.8mm;135片幅則是43.3mm),等效 135片幅焦長要換算 1.5 倍。不過謠指部(謠言指揮部)消息指出,SONY 最新公佈之原型機中,其軍艦部為傳統五菱鏡造型,很有可能上看數位全幅。

Alpha system 的高級鏡頭稱為G鏡,但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,像 80-200 APO 是80-200APO G 的前身,就畫質而言兩顆鏡頭不相上下。 而 SONY 時代由於 Carl Zeiss 的加入,其高級鏡頭不見得都叫G鏡,不過也不會讓人搞混,因為看到 Carl Zeiss 就知道便宜不了。除此之外,SONY 似乎沒有復刻中階鏡頭的打算,也就是說荷包會失血得很快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距鏡,100 macro 號稱銳利之王,而 50 macro 不遑多讓。特殊鏡頭就不能漏掉介紹的 STF ,特殊雙光圈設計,讓散景濃郁地化不開,人像鏡首選!500 RF AF 更是創意的表現,是世上唯一能自動對焦的反射鏡頭;說到這不禁令人感慨,這麼有創意的品牌竟讓火星級的行銷能力落得連續轉手兩次……

綜觀 Alpha 100(其他兩部相機我不熟,雖有可能相差不遠,但說話還是保守點) 的特色,發色稍冷冽(也就是有點偏藍),黃色容易爆炸(易過曝、喪失細節),若機身設定飽和度+1,紅色也容易爆炸。整體而言,還算是忠於原味。不可不提 SONY 獨門技術:D-R,動態範圍最佳化,讓人物在逆光下不會臉色發黑(當然大逆光下是救不回來的)

對焦性能有待加強,但還不至於有移焦的災情傳出。然而曾是身為自動對焦技術的領導者,這樣的表現著實不佳。

延續 SONY DC 特色,自動白平衡相當聰明,與眼睛所見色溫相差無幾;除了可套用內建模式之外,還可100度微調色溫,這是在低階、入門機裡少見的功能。

當 Alpha 100 上市時 SONY 大打廣告其搭載 BIONZ 影像引擎,可讓畫質多好、多讚云云,但是高 ISO 時它就被打趴了。個人以為 ISO 400 僅是堪用,800 就不太行了。SSS 也許能讓 ISO 不要飆高,但如果是室內拍照的話,就力不從心了。


想當初會進入索尼之家是因為意外,它是選項之一但不是首選;回首來時路,我會不會後悔?這十個月來它帶給我許多樂趣,幫我紀錄許多回憶,也許當初另外的選擇會帶來另一種面向的趣味,只是時間是單向、單程火車,我想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。這不表示 Alpha 不好我才這樣回答,而是檯面上各家一定有其特長才能讓 DSLR 市場進入戰國時代,沒有一家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,而一個好的單眼使用者,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達人機合一之境。我想我還差得遠。

至於推不推薦?如果喜歡照片發色,不在意價格,想要獨一無二的 Carl Zeiss 自動單眼鏡頭,期待 Alpha system 在 SONY 掌舵之下一定會更好,那就沒什麼好說的啦,衝吧!

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

Wine Tasting / ping

時間:2007.5.9 19:00-21:00
地點:大同亞瑟頓
費用:NT 500/person

店長說會把基本如何品嘗葡萄酒的info都給我們介紹

基本上用~1hr介紹; 而利用這兩個小時慢慢品嘗...

人愈多品嚐的酒種愈多囉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