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

淺談各家單眼系統之 SONY(Konica Minolta)

每個人都喜歡拍照,想用自己的眼睛為這個世界、為自己留下些什麼,因此出現了照相機。而在這數位化時代,拍照變簡單了:隨拍即看,不用底片、不需沖洗,能在電腦上觀看甚至透過網路分享。

然而 DC 用得愈久,就有些人愈來愈不滿足它們所能提供的畫質與性能了。於是這些年來數位單眼慢慢流行了,它們有更強悍的性能,更美好的畫質,以及殺死新手不償命的淺景深啊!但是市面上百家爭鳴(最好是百家啦),對於想跨入此一不歸路的傻子們來說,實在是相當困惑啊!所以在此斗膽提出各家特點,希望對各位想跳入錢井深的阿呆們有所幫助。


SONY(Minolta or Konica Minolta)
SONY 是 DSLR 新兵,但是實際上 SONY 也曾出過單眼相機,我曾看過網頁介紹,但已經忘了在哪看到了。儘管它是新手好了,但是被併購的 Konica Minolta 可是不容小覷!Minolta 是第一位推出成熟的自動單眼相機的廠商,亦是首創感光元件防震之領導者,目前全球所賣出的 Minolta 鏡頭超過一千四百萬顆,閃光燈技術曾領先群雄。而 SONY 也不是一無是處,發表全球第一台商業化數位相機,動態攝影系統技術領先者,超薄美型數位相機展現其工藝實力。再者,從早期消費型數位相機時代就開始合作的 Carl Zeiss 讓 SONY 在單眼市場這條路一開始就聲勢驚人。

Minolta 單眼系統稱作 Alpha system,採用 Alpha 接環,SONY 沿用之。目前 Alpha system 之數位單眼有中階機 D7D、入門機 D5D 及 Alpha100,其中 Alpha100 為 D5D 之改良機種(而非後繼機種),皆搭載 AS(Anti-Shake, SONY 改名為 SSS, Super Steady Shot)防震系統。感光元件目前全是 APS-C 片幅(對角線長度約是28.8mm;135片幅則是43.3mm),等效 135片幅焦長要換算 1.5 倍。不過謠指部(謠言指揮部)消息指出,SONY 最新公佈之原型機中,其軍艦部為傳統五菱鏡造型,很有可能上看數位全幅。

Alpha system 的高級鏡頭稱為G鏡,但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,像 80-200 APO 是80-200APO G 的前身,就畫質而言兩顆鏡頭不相上下。 而 SONY 時代由於 Carl Zeiss 的加入,其高級鏡頭不見得都叫G鏡,不過也不會讓人搞混,因為看到 Carl Zeiss 就知道便宜不了。除此之外,SONY 似乎沒有復刻中階鏡頭的打算,也就是說荷包會失血得很快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距鏡,100 macro 號稱銳利之王,而 50 macro 不遑多讓。特殊鏡頭就不能漏掉介紹的 STF ,特殊雙光圈設計,讓散景濃郁地化不開,人像鏡首選!500 RF AF 更是創意的表現,是世上唯一能自動對焦的反射鏡頭;說到這不禁令人感慨,這麼有創意的品牌竟讓火星級的行銷能力落得連續轉手兩次……

綜觀 Alpha 100(其他兩部相機我不熟,雖有可能相差不遠,但說話還是保守點) 的特色,發色稍冷冽(也就是有點偏藍),黃色容易爆炸(易過曝、喪失細節),若機身設定飽和度+1,紅色也容易爆炸。整體而言,還算是忠於原味。不可不提 SONY 獨門技術:D-R,動態範圍最佳化,讓人物在逆光下不會臉色發黑(當然大逆光下是救不回來的)

對焦性能有待加強,但還不至於有移焦的災情傳出。然而曾是身為自動對焦技術的領導者,這樣的表現著實不佳。

延續 SONY DC 特色,自動白平衡相當聰明,與眼睛所見色溫相差無幾;除了可套用內建模式之外,還可100度微調色溫,這是在低階、入門機裡少見的功能。

當 Alpha 100 上市時 SONY 大打廣告其搭載 BIONZ 影像引擎,可讓畫質多好、多讚云云,但是高 ISO 時它就被打趴了。個人以為 ISO 400 僅是堪用,800 就不太行了。SSS 也許能讓 ISO 不要飆高,但如果是室內拍照的話,就力不從心了。


想當初會進入索尼之家是因為意外,它是選項之一但不是首選;回首來時路,我會不會後悔?這十個月來它帶給我許多樂趣,幫我紀錄許多回憶,也許當初另外的選擇會帶來另一種面向的趣味,只是時間是單向、單程火車,我想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。這不表示 Alpha 不好我才這樣回答,而是檯面上各家一定有其特長才能讓 DSLR 市場進入戰國時代,沒有一家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,而一個好的單眼使用者,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達人機合一之境。我想我還差得遠。

至於推不推薦?如果喜歡照片發色,不在意價格,想要獨一無二的 Carl Zeiss 自動單眼鏡頭,期待 Alpha system 在 SONY 掌舵之下一定會更好,那就沒什麼好說的啦,衝吧!

沒有留言: